海鳗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圣行之出家菩萨佛陀的最后遗教
TUhjnbcbe - 2022/3/15 17:37:00
圣行品第七如来行总摄五行

佛告诉迦叶菩萨: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应当于是《大般涅槃经》,专心思惟五种之行。何等为五?一者圣行、二者梵行、三者天行、四者婴儿行、五者病行。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常当修习是五种行,复有一行是如来行,所谓大乘《大涅槃经》。

大乘菩萨应依《大般涅槃经》,修习五种行:一、圣行,二、梵行,三、天行,四、婴儿行,五、病行。要怎么经常修这五种行?只要依《大般涅槃经》而修,就是如来行,能够具足这五种行。

如何修圣行供养三宝

迦叶!云何菩萨摩诃萨所修圣行?菩萨摩诃萨若从声闻、若从如来,得闻如是《大涅槃经》,闻已生信,信已应作如是思惟:「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大众正行,复有方等大乘经典。我今当为爱乐贪求大乘经故,舍离所爱妻子、眷属、所居舍宅、金银珍宝、微妙璎珞、香花伎乐、奴婢仆使、男女大小、象马车乘、牛羊鸡犬、猪豕之属。」

大乘菩萨要如何修圣行?大乘菩萨听到《大般涅槃经》,听到以后愿意相信,便作这样的思维:「诸佛世尊有无上道,有大正法,僧团有正行,还有大乘经典。我现在应当爱乐大乘经典,舍弃世间的一切。」

出家学道

复作是念:「居家迫迮,犹如牢狱,一切烦恼由之而生。出家宽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若在家居,不得尽寿净修梵行,我今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作是念已,我今定当出家修学无上正真菩提之道。菩萨如是欲出家时,天魔波旬生大苦恼,言「是菩萨复当与我兴大战诤」。

接着又作这样的想法:「居家如同牢狱,出生一切烦恼。出家宽广,如同虚空,出生一切善法。若在家居,不得修习梵行,我应当剃除须发,出家学道。」菩萨打算出家时,天魔波旬非常苦恼,说「这个菩萨打算跟我大打一仗」。

善男子!如是菩萨何处当复与人战诤?是时菩萨即至僧坊,若见如来及佛弟子,威仪具足诸根寂静,其心柔和,清净寂灭,即至其所而求出家,剃除须发,服三法衣。既出家已,奉持禁戒,威仪不缺,进止安详,无所触犯。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护戒之心,犹如金刚。

菩萨不会跟人吵架、打仗。菩萨去寺院,看到如来与弟子威仪具足,便求出家,严守戒律。

护持禁戒

以下的经文主要是针对出家菩萨而讲的。

善男子!譬如有人带持浮囊,欲渡大海。尔时海中有一罗剎,即从其人乞索浮囊。其人闻已即作是念:「我今若与必定没死。」答言:「罗剎!汝宁杀我,浮囊叵得。」罗剎复言:「汝若不能全与我者,见惠其半。」是人犹故不肯与之。罗剎复言:「汝若不肯惠我半者,幸愿与我三分之一。」是人不肯。罗剎复言:「若不能者,当施手许。」是人不肯。罗剎复言:「汝今若复不能与我如手许者,我今饥穷,众苦所逼,愿当济我如微尘许。」是人复言:「汝今所索,诚复不多,然我今日方当渡海,不知前途近远如何?若与汝者,气当渐出,大海之难,何由得过?脱能中路,没水而死。」善男子!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亦复如是,如彼渡人护惜浮囊。

譬如有人带着浮囊横渡大海。海中有一个罗剎,跟他索要浮囊,他当然不肯给,就算只给一丁点,浮囊一破,他就得淹死在海里。大乘菩萨守护戒律,渡过生死大海也是如此。

菩萨如是护戒之时,常有烦恼诸恶罗剎,语菩萨言:「汝当信我,终不相欺,但破四禁,护持余戒,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应作是言:「我今宁持如是禁戒堕阿鼻狱,终不毁犯而生天上。」

菩萨受戒之后,经常面临罗剎的诱惑,有的告诉他只要毁破四重戒,就能证得涅槃。菩萨应该跟他说:「我宁可持戒落入『无间地狱』,也不毁戒而生『天上』。」

「无间地狱」和「天上」都加上引号,表示并不是真正的。时局不好时,有人逼出家人还俗,不然就严刑拷打,这相当于地狱,但不是无间地狱。也有人利诱出家人破戒,许他当寺院方丈等高位,这相当于「天上」,但时间很短暂,将来必定下地狱。

也有人劝诱出家人修双身法,具体的例子如《密宗道次第广论》,书中主张符合条件的出家人可以修真枪实弹的双身法,不符合条件的就修观想双身法。[1]按照出家戒,双身法只要一次,就立刻毁破重戒,必须勒令还俗,观想双身法的次数多了,也一样累积成重罪。

烦恼罗剎复作是言:「卿若不能破四禁者,可破僧残,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亦应不随其语。罗剎复言:「卿若不能犯僧残者,亦可故犯偷兰遮罪,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亦复不随。

罗剎复言:「卿若不能犯偷兰遮者,可犯舍堕,以是因缘可得安隐入于涅槃。」菩萨尔时亦不随之。

罗剎复言:「卿若不能犯舍堕者,可破波夜提,以是因缘令汝安隐得入涅槃。」菩萨尔时亦不随之。

罗剎复言:「卿若不能犯波夜提者,幸可毁破突吉罗戒,以是因缘可得安隐入于涅槃。」菩萨尔时心自念言:「我今若犯突吉罗罪,不发露者,则不能渡生死彼岸而得涅槃。」

出家戒按等级划分,由重至轻,分别是波罗夷(四重禁)、僧残、偷兰遮、舍堕、波夜提、突吉罗。但是小罪可以累积成重罪,要是对小戒漫不经心,迟早会出大问题。

菩萨摩诃萨于是微小诸戒律中,护持坚固心如金刚。菩萨摩诃萨持四重禁及突吉罗,敬重坚固,等无差别。菩萨若能如是坚持,则为具足五根诸戒,所谓具足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大乘菩萨不分大小戒律,均坚决护持,这样就能具足五根诸戒,也就是菩萨根本业清净戒、前后眷属余清净戒、非诸恶觉觉清净戒、护持正念念清净戒、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戒。

迦叶!是菩萨摩诃萨复有二种戒:一者受世教戒,二者得正法戒。菩萨若受正法戒者终不为恶,受世教戒者,白四羯磨然后乃得。

大乘菩萨有两种戒:一、受世教戒(律仪戒),二、得正法戒(道共戒)。菩萨要是证得见道位,就会成就某些戒律,绝对不会毁犯。受世教戒,则是经过传戒的过程而得到的。

复次,善男子!有二种戒:一者性重戒,二者息世讥嫌戒。性重戒者,谓四禁也。息世讥嫌戒者,不作贩卖、轻秤小?、欺诳于人、因他形势取人财物、害心系缚破坏成功、然明而卧、田宅种植、家业坐肆,不畜象马车乘、牛羊驼驴、鸡犬猕猴、孔雀鹦鹉、共命及拘枳罗、豺狼虎豹、猫狸猪豕及余恶兽、童男童女、大男大女、奴婢僮仆、金银琉璃、颇梨真珠、车??马瑙、珊瑚璧玉、珂贝诸宝、赤铜白镴、鍮石盂器、??毺???、拘执毦衣、一切谷米、大小麦豆、穈粟稻麻、生熟食具,常受一食不曾再食、若行乞食及僧中食、常知止足不受别请、不食肉不饮酒、五辛能熏悉不食之,是故其身无有臭处,常为诸天一切世人恭敬供养、尊重赞叹,趣足而食终不长受。所受衣服纔足覆身,进止常与三衣钵具,终不舍离,如鸟二翼。不畜根子、茎子、节子、椄子、子子,不畜宝藏,若金、若银,饮食、厨库、衣裳服饰、高广大床、象牙金床、杂色编织、悉不用坐,不畜一切细软诸席、不坐象荐马荐、不以细软上妙衣服用敷床卧,其床两头不置二枕,亦不受畜妙好丹枕、安*木枕。终不观看象鬪、马鬪、车鬪、兵鬪、男鬪、女鬪、牛鬪、羊鬪、水牛鸡雉鹦鹉等鬪,亦不故往观看*阵,不应故听吹贝、鼓角、琴瑟筝笛、箜篌歌叫、伎乐之声,除供养佛。摴蒱围棋波罗塞戏、师子象鬪、弹棋六博、拍毱掷石、投壶牵道、八道行成、一切戏笑悉不观作。终不瞻相手脚面目,不以抓镜、芝草、杨枝、钵盂、髑髅而作卜筮,亦不仰观虚空星宿,除欲解睡。不作王家往返使命,以此语彼,以彼语此。终不谀谄,邪命自活,亦不宣说王臣盗贼鬪诤、饮食国土、饥馑恐怖、丰乐安隐之事。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息世讥嫌戒。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坚持如是遮制之戒,与性重戒等无差别。

还有两种戒:一、性重戒(性戒),二、息世讥嫌戒(遮戒)。性重戒是指性质上即是重罪,例如四重禁。息世讥嫌戒,是指为了止息世间的毁谤而施设的出家戒。大乘菩萨坚持遮戒,如同性戒,无有差别。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受持如是诸禁戒已,作是愿言:「宁以此身投于炽然猛火深坑,终不毁犯过去、未来、现在诸佛所制禁戒,与剎利女、婆罗门女、居士女而行不净。」

出家菩萨受了以上的禁戒,便发起这样的愿:「宁可以此身投于炽然的火坑,决不毁犯禁戒,而与异性有性行为。」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热铁周匝缠身,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衣服。」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可穿上热铁衣,决不以破戒之身接受施主的衣服。」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此口吞热铁丸,终不敢以毁戒之口,食于信心檀越饮食。」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可吞食热铁丸,决不敢以毁戒之口吃施主的饮食。」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卧此身大热铁上,终不敢以破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床敷卧具。」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可身卧热铁床,决不以破戒之身接受施主的床具。」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我宁以身受三百鉾,终不敢以毁戒之身,受于信心檀越医药。」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可身受三百矛,决不敢以毁戒之身接受施主的医药。」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此身投热铁镬,不以破戒,受于信心檀越房舍屋宅。」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投身热油锅,决不以破戒之身接受施主的房屋。」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铁捶打碎此身,从头至足令如微尘,不以破戒,受诸剎利婆罗门居士恭敬礼拜。」

大乘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可让铁锤击碎此身,全身碎为微尘,决不以破戒之身接受居士的恭敬礼拜。」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热铁挑其两目,不以染心视他好色。」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热铁挑掉两眼,决不以染心视好色。」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铁锥遍身搀刺,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铁锥刺全身,决不以染心听好音声。」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刀割去其鼻,不以染心贪嗅诸香。」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利刀割鼻,决不以染心嗅香。」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刀割裂其舌,不以染心贪着美味。」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利刀割舌,决不以染心贪味。」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复作是愿:「宁以利斧斩斫其身,不以染心贪着诸触。」何以故?以是因缘,能令行者堕于地狱、畜生、饿*。

出家菩萨又发起这样的愿:「宁以利斧斩裂全身,决不以染心贪着诸触。」因为出家菩萨明白,这样的因缘能让修行人堕入地狱、畜生、饿*。

迦叶!是名菩萨摩诃萨护持禁戒。菩萨摩诃萨护持如是诸禁戒已,悉以施于一切众生。以是因缘,愿令众生护持禁戒,得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这样称之为出家菩萨护持禁戒。菩萨护持这样的禁戒,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愿众生皆能护持禁戒,得到清净戒、善戒、不缺戒、不析戒、大乘戒、不退戒、随顺戒、毕竟戒,因此具足成就波罗蜜戒。

住不动地

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修持如是清净戒时,即得住于初不动地。云何名为不动地耶?菩萨住是不动地中,不动、不堕、不退、不散。善男子!譬如须弥山,旋蓝猛风不能令动、堕落退散。菩萨摩诃萨住是地中,亦复如是,不为色声香味所动,不堕地狱、畜生、饿*,不退声闻辟支佛地,不为异见邪风所散而作邪命。

大乘菩萨修这样的清净戒时,便得住于初地,也就是不动地。为什么叫不动地?因为,菩萨住于此地,不动、不堕、不退、不散。就好像须弥山不会被飓风所动摇,菩萨住于此地,也是这样,不为香声香味触尘所动,不落三恶道,不退入声闻辟支佛地,不为外道邪见所影响而造作不正当的营生。

复次,善男子!又复动者,不为贪欲恚痴所动;又复堕者,不堕四重;又复退者,不退戒还家;又复散者,不为违逆大乘经者之所散坏。

再者,所谓的动,是指为贪嗔痴所动。所谓的堕,是指堕入四重禁。所谓的退,是指退戒还家。所谓的散,是指被违逆大乘经的人所散坏。

复次,善男子!菩萨摩诃萨亦复不为诸烦恼魔之所倾动,不为阴魔所堕,乃至坐于道场菩提树下,虽有天魔,不能令其退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复不为死魔所散。善男子!是名菩萨摩诃萨修习圣行。

再者,菩萨也不被各种烦恼魔所动摇,不被阴魔拉下来,不受天魔威胁而退失菩提心,也不被死魔所散坏。这称之为大乘菩萨修习圣行。

善男子!云何名为圣行?圣行者,佛及菩萨之所行故,故名圣行。以何等故,名佛菩萨为圣人耶?如是等人有圣法故,常观诸法性空寂故,以是义故,故名圣人。有圣戒故,复名圣人。有圣定慧故,故名圣人。有七圣财,所谓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故名圣人。有七圣觉故,故名圣人。以是义故,复名圣行。[2]

为什么叫圣行呢?因为这是佛菩萨所行,所以称为圣行。为什么佛菩萨是圣人呢?佛菩萨有圣法,经常观诸法本性空寂,所以名为圣人。佛菩萨有圣戒,所以称为圣人。佛菩萨有圣人的定慧,所以称为圣人。佛菩萨有七圣财,也就是信、戒、惭、愧、多闻、智慧、舍离,所以称为圣人。佛菩萨有七圣觉,所以称为圣人。因为这个原因,称为圣行。

[1]《密宗道次第广论》卷14:「《鬘论》说若胜出家身无余遮缘,可实灌顶。若有遮缘及非胜出家身,应以智印而传灌顶。」(CBETA.Q3,B10,no.68,p.b8-9)这里所谓的「实灌顶」便是指真枪实弹的双身法,「智印」则是指观想的双身法。

[2]第十一卷终。

长按

1
查看完整版本: 圣行之出家菩萨佛陀的最后遗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