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5月23日拍摄的从“蛟龙”号载人舱内看到的马里亚纳海沟米海底世界。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世界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是人类所知极少的地方。
近日,新华社记者搭乘“蛟龙”号载人潜水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北坡下潜,有史以来首次对米级的马里亚纳海沟,进行深入的现场探查,初识“挑战者深渊”米的海底世界。
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在“蛟龙”号载人舱内的感言
刘诗平:这一次马里亚纳海沟深海之旅,是一次非常奇妙的旅行。它让我重新认识了中国的深海装备、深海人才以及那个神奇的深海世界。它很多方面超出了我们的想象。近米的海底世界,不是一个荒漠的黑暗世界。
土一样的“假”岩石,“蛟龙”号半小时“捡”了3块
9时53分,经过分钟的下潜,“蛟龙”号成功“着陆”。因为沉积物比较薄,海底比较硬,“蛟龙”号坐底时并没有产生“漫天”的尘土。
“蛟龙”号到达的地方,是一个小山坡。原地取完底层水样后,“蛟龙”号开始爬坡。10度左右的坡上,视野所及是沉积物和散落的石头。“蛟龙”号在半小时内,“捡”了3块小的岩石样品。
10时35分,海底深度变为米,一块长度超过一米的长条状黑色岩石吸引了我们的注意。
主驾驶唐嘉陵让“蛟龙”号靠近,打算用机械手掰下一小块作为样品。当机械手夹住岩石一头后,没想到岩石被整个举起。当最后机械手掰下20公分左右的岩石一看,简直就是硬结的“土块”,只是外面长了些黑色的结皮。
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获取岩石样品。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蛟龙”号继续爬坡,地貌由“沙漠戈壁”变为岩石林立。舷窗外,黑压压的一片。
带回岩石样品,是这次深潜的任务之一。“蛟龙”号在一片岩石前停了下来,拉开架势准备取样。
让主驾驶感到吃惊的是,机械手很容易就掰下了其中一块。“只是表面上一层结皮,里面像是夯土似的,简直就是在伪装成岩石。”唐嘉陵说。
深潜回到水面后,科考队中研究地质的杨耀民博士说,它们当然是岩石,只是长时间被海水侵蚀,“体内”的一些元素流失而硬不起来,这些岩石是蚀变玄武岩。
会跳舞的海参、悠闲站立的海绵
海底世界并非荒芜一片
海底世界,并非荒芜一片。不时见到的海参、海绵、海星、鱼、虾等动物,虽然它们都是深海常见的生物,却仍让“蛟龙”号里的人们欣喜不已。
海星和海绵,是这块地盘上最多的动物种类。在3个多小时的作业过程中,“蛟龙”号走过不到两公里的范围内,记者笔记本上记录的最多的就是它们。
5月23日,新华社记者刘诗平在马里亚纳海沟米处登记所获样品。新华社发(唐嘉陵摄)
然而,让我们印象最深的,则是海参,不仅它们大而漂亮的外形引人注目,更在于它把紧张的逃跑,变成了优美的舞姿。
视频有*,循环播放中……
11时12分,米,一只紫色的大海参出现在前方。当看到“蛟龙”号慢慢驶近后,这只海参立即以舞蹈的方式,迅速地溜走了。
这是5月23日“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米处拍摄的一只超过30公分长的紫色海参。新华社发
11时21分,米,一只超过30公分长的紫色海参出现在“蛟龙”号的视野内。当它看到“蛟龙”号驶近时,同样,以跳舞的方式开溜。不过,它逃的方向不对,径直游到了“蛟龙”号样品筐前、撞在机械手上。
“自投罗网,60多次潜航海底,这还是第一次遇到。”唐嘉陵说,生物学家研究这只海参样品时,不知道会不会研究它的优美舞姿。
这是5月23日拍摄的“蛟龙”号在马里亚纳海沟带回的生物样品海参。新华社发(郭松峤摄)
值得一提的,还有在这里看到的鱼虾和蛇尾。
“蛟龙”号载人舱内的情景
无用武之地的插管,有些取样未能如愿
用插管(pushcore)取沉积物样品,是每个潜次进行科学调查时都要进行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向深海出发前,一些研究微生物的专家对沉积物样品充满了期待。然而,这次让他们彻底失望,因为连试3次,依然一无所获。
海底表面除了岩石,就是沉积物。然而,底部硬、沉积物薄。
10时25分,米。“蛟龙”号开始第一次用插管取沉积物样品。当机械手拿起插管往沉积物插时,厚度不够,获取沉积物样品失败。“蛟龙”号在尘土扬起中离开,一时间就像是坐在飞机上看到下面奔涌的云彩。
这是5月23日在马里亚纳海沟拍摄的“蛟龙”号取沉积物样品用的插管。新华社记者刘诗平摄
11时08分,米,走在山谷里的“蛟龙”号,准备第二次获取沉积物。
然而,沉积物太薄,插管插不深,依然没有成功。
“蛟龙”号只得继续前进。12时11分,米,沿着山脊往前走的“蛟龙”号,再次从样品筐中取出插管,准备试采沉积物样品。然而,这次也不具备获取条件,厚度不够,试了一下,只得作罢。
此后,一直到目标点——此行最浅的地方,“蛟龙”号始终未能如愿。
13时整,“蛟龙”号告别海底,抛载返航,用时分钟到达海面。
记者名片
刘诗平,47岁,在珞珈山下、未名湖畔读过书。老刘曾先后多次赴青藏高原、南海西沙、怒江峡谷、新疆和内蒙古边境采访,多年来一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