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的无穷奥秘,吸引着人类不断探索,上至太空,下至海底,以及地球的南北两极。人类在不断的探索中,认识自然以及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发展科学技术。
孩子对大自然的好奇与生俱来,他们的脑袋里有无数个“为什么”。上海书展前夕以及期间,有多位专家学者带来他们的新书,与大家分享他们的科学探索之旅。晨报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有幸聆听了海洋地质学家汪品先院士、地质学家位梦华教授、科学松鼠会成员史*博士的讲座。
深海的“勇士”
晨报小记者孙天悦
建平实验中学
六年级
天有多高,海有多深?浩瀚星空里有没有外星人、大海深处有没有鱼人族?这些问题从小到大一直吸引着我。上周从同济大学深海探索馆回来后,我就对老师介绍的深海向往不已,对汪品先院士82岁坚持3次下潜到南海深处崇拜得五体投地。
汪品先院士的《深海探索》系列丛书分享会在上海书展上举行。当天虽然骄阳似火、蝉鸣悠悠,但是闻着那缕书香来的人络绎不绝。在分享会开始之前,学记团的小记者们有幸先采访到了汪院士。眼前的汪院士,虽然白发苍苍,但精神矍铄,神采奕奕。他和我们逐一握手,像邻家和蔼可亲的老爷爷。我抓住机会,问了院士爷爷一个问题:“海底的生物见了光会死掉吗?”院士爷爷给出了一个很严谨的答案,“这个是不一定的,有些生物不会,有些生物会,毕竟目前我们还没有做过这方面的实验。”
分享会上,汪院士爷爷借助PPT,给我们讲解了探索深海的科技手段、深海探测装备等知识,并分享了5月份他搭载“深海勇士”号载人深潜器,下潜到南海海底看到的“爱丽丝漫游仙境”。那里终年下着“海雪”,有深海珊瑚林,有的像竹子,有的像扇子,还有海鳃类和海绵,原来深海并不是一片死寂,而是像一个园林,有乔木、有灌木、有草,还有一些鱼、小章鱼来逛园子。
汪爷爷还给我们观看了他们采集到的一大株红珊瑚的照片。汪爷爷风趣地说,清朝二品官员的“顶戴花翎”就是用红珊瑚制成的,现在上海是买不到真正的红珊瑚的。在小记者问答环节,汪爷爷回答说,目前南海没有发现热液,但发现了冷泉,还有很多冷泉生物。
听少年儿童出版社的老师说,汪爷爷经常在办公室工作到晚上十一点才回家,非常珍惜宝贵的时间。我们要感谢汪爷爷为祖国做出的贡献,让我们离深海又近了一步。分享会上我听到汪爷爷说到国产“深海勇士”号时,他重复了两次,我感受到了他的自豪。汪爷爷耄耋之年依然这么努力,我们这些零五后更应该珍惜时间,为大国崛起而努力学习。
记者点评:
老师首先要说,你提的这个问题非常好,一点不幼稚,所以我把原话删改了。其次,文章的标题很巧妙,“深海勇士”是我们国产载人深潜器的名字,用来寓意汪品先老先生,也是再恰当不过了。结尾的感触也很自然,希望老人的精神一直能激励你努力学习。
走近海洋地质学专家——汪品先院士
晨报小记者孙业承
静教院附校
四年级
8月18日,我和妈妈一起来到上海书展,与著名的海洋地质学专家汪品先老先生近距离互动,并聆听了题为《深海园林》的知识讲座。
汪品先是一位院士,虽然他已经82岁高龄了,但是仍然在今年五月登上“深海勇士”号深潜器下潜南海,开展科学考察工作。难怪,他被誉为“中国版的老人与海”。他对深海研究的执着精神令我感动,能够有幸与这位科学家近距离接触,真令人兴奋不已啊!
根据安排,学记团的小记者在讲座前有机会先和汪爷爷有个简短的互动采访。果然,10点刚过,汪爷爷笑眯眯地向我们走来。展馆外艳阳高照,虽然气温很高,但汪爷爷仍然精神矍铄,热情地和我们打招呼,亲切地一一握手,还认真地回答我们的问题,丝毫没有架子。他的眼睛大大的,戴着方框眼镜,鼻子挺挺的,笑起来嘴角微微上扬,是我见过最可爱的老爷爷。
采访结束后,我们进入书展活动区,聆听汪爷爷的知识讲座。汪爷爷准备了非常详尽的PPT,里面包含了很多珍贵的照片。他先向我们介绍了冷水珊瑚,它不同于普通的珊瑚,而是生活在海底非常寒冷的地方,但是它却有着很强的生命力,在海底呈现出各种美丽的形态。
那么,在深海里,这些生命体依靠什么生存呢?原来,深海里有“海雪”,里面的主要成分是海底生物的屎粒和尸体粒,就像我们冬天看到的雪花一样,“海雪”不间断地纷纷扬扬地飘落下来,为深海的生命们提供足够的养分。这真的非常神奇!
汪爷爷还向我们介绍了深潜、深网、深钻这三大科技手段及潜水工具的研发历史。原来最先研发出来的潜水艇是德国制造的,它可以下潜到深海米,在年创造了世界纪录。经过30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深潜器可以潜到海底几千米的位置。接着,他还给我们科普了无人潜艇和载人潜艇的区别,真是太棒了!
讲座结束时,我们报以热烈的掌声,向汪爷爷致敬。深海的秘密还有很多,我选购了汪爷爷主编的《十万个为什么(海洋)》,请他亲笔签名,带回家慢慢探索。
记者点评:
这篇文章的结构脉络很清晰,第一段交代时间、地点、事件引出人物后,第二段就对人物的背景进行了介绍,紧接着又是一段生动的人物描写,勾勒出了一位老科学家的面貌与精神气,非常好。随后的讲座内容,小记者选择了自己印象深的三个内容来写,很有信息量。
需要改进的是,写作中不要用过分夸张的形容词,形容词要用得恰如其分才好。小记者可以比对一下原稿,看看老师的改动之处。
两极探索
——位梦华老师讲座分享
晨报小记者金伊涵
徐汇区华泾小学
三年级
上周六下午,我来到上海书城参加位梦华老师题为《站在两极看未来》的讲座。位老师是一名极地科学家,是中国首次远征北极点科学考察队的总领队,他15年间10进北极,在北极生活时间超过天。
讲座开始前,我看到位老师安静地坐在墙角,他的头发已经半白,当银屏上播放起南北极的探险之旅时,老人一下子精神抖擞起来。他开始慢慢给我们讲起他的南北极故事……
位老师的普通话不是很标准,开始我听得很吃力,但是慢慢地我被位老师的南北极故事吸引了,不仅能听懂而且越听越入迷。位老师说,在去北极之前,他和两名外国科学家来到北京,收到战士们赠送的一面五星红旗,战士们希望他们带着中国人民的期盼去北极探索。
来到北极,气候极寒,把刚烧开的热气腾腾的水抛向空中,撒下来就已经结成冰。位老师还生动地为我们讲述了北极的动物、植物以及他在南北极遇到的很多趣事。他还特别寄语我们小朋友,“吃苦是福,书通天下”。我的脑海里忽然想起了班主任陶老师的话,陶老师也要求我们多读书、读好书。
在最后的提问环节,作为小记者的我抢到了话筒,我问位老师在北极的时候有没有看到过蓝鲸,位老师和蔼可亲地回答了我的问题。
通过这次讲座分享,我知道了很多关于南北极的知识和趣事,以后如果有机会我希望还能参加位梦华老师的讲座,我更希望长大后能成为和位梦华老师一样的作家。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观察非常细致,那天位老师的确因为连讲两场,有些累,可是一旦讲到过往的经历,就又振奋起来。这样的细节被小记者捕捉到,很能传递出一种精神,非常好!
冰雪猎人
晨报小记者洪婉冉
市八初级中学
初一
上海书展期间,我参加了极地科学家位梦华老师的新书分享会——《站在两极看未来》。在此之前,我对南北两极知之甚少,一点知识主要来自地理课。位梦华老师的分享让我对两极产生了极大的兴趣,尤其是他的“冰雪北极科学探险”丛书,更是让我看得入迷。
故事是在北极展开的。故事的主人公当然是我们——可爱的孩子们。壮壮被父母送来北极,遇到了汤米和姣姣,他们成了“铁三角”,也不断有新的朋友融入,壮壮把这个小团体称为“北极朋友圈”,小伙伴们在北极经历了各种事情。他们追鲸鱼,去探险,或是听爱斯基摩老人讲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在这么多有趣的故事当中,我觉得最美的一个是爱基斯摩人的故事。
爱斯基摩人勇敢、大方、客气、团结。他们也很爱护环境。他们主要靠打猎生活,直到现在也是,不过他们那也是有商店的,也有巧克力、面包、火腿......只是相对较少。爱斯基摩人认为,一个人不能独自去打猎并活着回来就不是合格的爱斯基摩人。有人嘲笑他们古老、落后,爱斯基摩人说:那么来比一比,你们谁能独自出去打猎并活着回来,结果那些人都吓跑了。可见那些人是多么的胆小!
爱斯基摩人世世代代吃鲸,已经有千年的历史了,可他们从未滥杀。聪明的爱斯基摩人看得远,也很爱后代,所以为了世世代代能吃鲸鱼而不至于挨饿,他们不杀幼鲸和怀孕的母鲸,而且控制数量。他们捕到鲸鱼后就会办一场盛宴请客,爱吃多少吃多少,而且不论是族人还是游客,所有能来的人都可以享受美味的食物。
壮壮的爸爸说,人要学会两种生存方式,一种是自然生存方式,一种是社会生存方式。当你身在险境,当没有超市、商店,你要怎样活下去?丛书的封面上有一句话:即使身陷绝境,勇敢也能战胜困难!这就是最好的答案。
记者点评:
对于南北两极,绝大多数人都鲜有机会涉足,位老师的讲座和作品,用生动的故事,让我们对极地有了更深的了解。这位小记者也从书中读到了一种精神。原来文章的开头逻辑有点乱,老师改了下,请比对学习。
科学真有趣
晨报小记者张棣雅张子肖
曲阳第三小学、上海师范专科附小
四年级
7月29日,晨报小记者们来到“钟书阁”书店参加史*老师的《少年轻科普丛书》上海分享会。史*老师可厉害了,他是这套书的主编、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他幽默风趣,把高深的科学讲得有趣极了!
可乐,大家都熟悉吧。可有谁知道他是什么做的吗?史老师告诉我们,可乐的成分里有果葡糖浆,果葡糖浆又是由玉米做的。当听到这个知识时,大家都发出了“啊”的惊叹声。史*老师接着说,生产果葡糖浆的车间里,放着一长条桌子,那桌子上面堆满了玉米,像座小山一样,桌子旁放了两排椅子,有些“老奶奶”和“老爷爷”没有事情做,就坐在椅子上“啃”玉米,一直嚼到有甜味,然后“吐”到身后的一个大桶里,“吐”满了就叫工人把桶拖到榨汁儿的地方,榨出来的就是果葡糖浆。看到我们听得满腹狐疑,史*老师终于解释道,其实这些“老爷爷、老奶奶”就是生产果葡糖浆的机器,人类利用这个原理从玉米中提炼出果葡糖浆。而且果葡糖浆吃起来还和温度有关系,这就是为什么人们喜欢喝冰可乐的原因。
说到便便,大家是不是都要吐了呀?可是世界上却有着很多喜欢这种特殊口味的生物哦!
史老师告诉我们有一种叫猪笼草的植物,它就是靠吃“便便”生长的。猪笼草这个植物,天生长得就像一个抽水马桶,它的“马桶盖”一直会开着,而“马桶盖”内侧会分泌一种蜜露。一种叫树鼩的动物,它就特别喜欢这“马桶盖”内的蜜露,每次都会蹲在“马桶圈”上,抱着“马桶盖”享受美味。但树鼩不知道,蜜露可不是白白享用的。其实在蜜露里有着特殊的“泻药”,它一边吃蜜露,一边就会大便。这时,蹲在“马桶圈”上的树鼩就很顺利地把便便拉到了猪笼草的“马桶”身体里。这下,猪笼草也开心了,它也吃到了自己喜欢的美味。哈哈,这个场面是不是很好玩,“一个在上头吃,一个在下头吃,吃得都可开心了!”
这就是科学,它非常有趣,并不深奥;科学离我们并不远,只要你去发现和探索。
记者点评:
两位小记者的原稿题目都是“身边的科学”,正文里都详写了果葡糖浆和猪笼草两部分,所以老师考虑再三,从两篇文章中选择更好的部分合成了一篇文章。
首先,把标题的点改在了“有趣”上。史*老师分享了很多内容,有“身边的科学”这一部分,但就两位小记者所写的内容来看,“有趣”更加恰当。
其次是开头,张棣雅同学用了疑问句开头,这能够引起读者的兴趣,但是几个问题并没有在文中进行解答,依然是个问题,所以我最终选用了张子肖的文章开头。
接着两部分详写的知识点,两位小记者写得各有所长,一人选了一段。
最后的结尾,落点在科学有趣而不深奥,与标题呼应。
科学知识很有趣科学研究很孤独
晨报小记者李修乐
上海市民办阳浦小学
四年级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什么有趣的植物吗?7月29日,我参加了植物学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史*老师的《少年轻科普丛书》上海分享会,听到了很多有趣的植物知识。
史老师给我们讲了一种植物,它的名字叫:猪笼草。它是一种食虫植物,靠散发气味来吸引昆虫,而一旦昆虫掉进它的粘液里,就再也逃脱不出来了。世界上有各种各样的猪笼草,记录在册的恐怕就不下百种,有一种竟然喜欢吃小动物的便便,我和其他小朋友听了之后在座位上都快笑疯了!史老师给我们看了图片,这种猪笼草本身就像一只小型“马桶”,它先用散发香味的花蜜来吸引附近的小动物,当小动物吃了它的花蜜后就会拉肚子,这时就顺便坐在它的“笼”上便便,猪笼草就如愿以偿吃到了便便。这样,小动物尝到了美味的花蜜,猪笼草也尝到了自己的“美味”,真是一举两得啊!
随后史老师又介绍了些其他植物,比如大王花、甜菜,还讲了个关于红菜汤的小故事,就是有人吃了有红色素的植物之后,就会“便血”。这个事情我也碰到过,我是吃了火龙果之后把妈妈给吓坏的,就像是植物给我们开的小玩笑。
到了提问环节,有小朋友问:“你喜欢这个职业吗?”史老师回答说,当然是喜欢的,但是很多时候这个职业会比较孤独,因为史老师的专业是研究兰花的,一年有五个月需要在山上度过,这漫长的时间里只有他独自一个人。就算碰到了人,也搭不上几句话,所以他一下山就疯狂找人聊天。他对我们说,即使将来长大了不从事科学研究,但科学知识的积累和科学精神的培养还是很重要。
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很快就结束了,我把买的书递给史老师签名,算是给今天有趣的讲座画上一个美好的句号。这次“轻科普之旅”不但增长了知识,也让我了解到科学研究有时是孤独的,但每个人都需要向自己的梦想前进。
记者点评:
这篇文章的亮点,就是一个好问题带来的。梦想很重要,更要耐得住寂寞,无论做什么事情,只有沉下心来,才能有所收获。
有趣的植物科学
晨报小记者余泓智
曲阳四小
二年级
7月29日,我参加了由晨报学记团组织、科学松鼠会植物学博士史*老师主讲的植物科学分享活动。
史*老师带来了他的新书,并和我们一起分享植物的各种有趣故事,其中最有趣的当属马桶猪笼草了。它因为像极了一只打开盖子的马桶而得名,而它不但吃昆虫,还吃一些动物的大便。史老师绘声绘色地告诉我们,在马桶猪笼草的“马桶盖”上会分泌一些甜甜的汁液,从而吸引如树鼩这样的小动物,树鼩会坐在开着盖的马桶猪笼草上抱着这个盖子舔舐。有趣的是,这些分泌物里含有泻药成分,所以树鼩一边舔舐一边就忍不住拉大便了。史老师用一种夸张的表情说道:“你们知道吗?树鼩吃得很开心,马桶猪笼草也吃得很开心呢,这就叫各取所需。”哈哈,太搞笑了,在场的小朋友们都大笑了起来。
最后,我拿着史*老师的新书与他合了影,他真是个有趣的科学家呀,以后我是不是也能成为既博学又风趣的人呢?那要从他新书中学习喽。
记者点评:
这位小记者年龄虽小,但每次采访都很活跃。文章很轻巧,主题集中,很有童趣,非常好!
策划:张智丽
带教:张智丽张骞
文字:张智丽
成长道路上,一定少不了它!小记者这次深有体会如果你被孩子问到“我是怎么出生的”,这里有答案请乘坐“浦东号”时光列车,去看浦东的前世今生在上海高中名校就读,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小记者与沈石溪面对面!听他讲动物小说幕后故事用我们的轻柔发丝,换他们的灿烂笑容探班大鲸鱼乐团,向同龄人学习坚持的力量!附近期佳作赏析这家书店颠覆你对书店的所有想象,还有好书与你分享
不用嘴也能“吹”气球,小记者手把手教你做实验小小年纪能干这么大的事!欣然遇见10年后的自己
小记者眼中的“太极推手”与“中华熊猫”
这家出版社里藏着一个博物馆,还有好多奥秘!我在上海之巅遇见敦煌!
受益良多!他们的暑假过得很不一样
暑假你们坐飞机去旅游,他们却去探秘飞机
注:本文内容系晨报学记团原创,图片为现场摄影。主办方保留活动解释权。
责任编辑:陈莹执行编辑:崔翼琴联系邮箱:shanghaishengxu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