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好书推荐第15期海错图笔记丨越了解,
TUhjnbcbe - 2021/5/3 18:34:00
中科大型白癜风公益援助 http://m.39.net/pf/a_5327361.html

今天是年3月20日,欢迎大家来到读书种子好书推荐的第15期,本期给大家推荐的书是《海错图笔记》。

《海错图笔记》是张辰亮通过对《海错图》进行考证而写出的一套笔记,由中信出版社出版,目前已出版了三册。

《海错图》成书于明末清初,是由浙江人聂璜绘制的一部海洋生物图谱,这套图谱绘制了他在中国沿海亲眼所见、亲耳所闻的各种生物。

海错的“错”,并不意味着错误,而是指种类繁多、错杂。在古人心中,“海错”基本等同于我们现在的海鲜。现在我们说山珍海味,在唐代的话就是山珍海错。

聂璜是个对海洋和生物特别感兴趣的人。恰逢康熙年间,海禁开放,他便从钱塘老家来到今天的台州、温州一带,后来干脆云游四海,从河北、江浙一路到云南、广西,把有河有海的地方都逛了个遍。

虽然在《海错图》中,聂璜对海洋生物进行描述时采用了一些夸张的手法,有时给人一种亦真亦假的感觉,但也正因为这种夸张,使得该书的语言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后来,《海错图》辗转流传,被皇家所珍藏。这套图谱画工不算最精巧,画风也不太符合当时的主流审美,却得到了历代皇帝的喜爱,尤其是乾隆,对它爱不释手,声称它“满足了自己对大海的想象。”

现在这本奇书有三卷藏于北京故宫,一卷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像工笔,又像漫画,一本正经的搞笑。

书确实是很好玩,但是受时代的局限,书中还是有很多不靠谱的地方,很多关于生物习性的记载,也是真假混杂。

多年后,《海错图》遇到了“有缘人”——张辰亮。和聂璜一样,张辰亮热爱生物,也热爱考证。从年夏天开始,他就进行了一项工作:从今天生物学的角度,走访沿海各地搜集素材,对《海错图》中的生物进行分析、考证。

几年间,小亮不断和清代人聂璜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他考证了幅《海错图》原图,写了74篇长文笔记,也就是《海错图笔记》系列。

张辰亮,年出生,北京人。

昆虫学硕士,他是《中国国家地理》旗下《博物》杂志的策划总监,也是“博物杂志”官方微博的运营者,被微博网友称为“博物男神”。

在张辰亮刚接手“博物杂志”微博的时候,粉丝只有2万左右,但如今,因为张辰亮幽默有趣的语言风格和博知万物的知识储备,粉丝已经涨到了万。

曾经有网友忍不住发问:“博物杂志的博物君,你是怎么认识这么多东西的?”

张辰亮这样回答道:“如果你喜欢一个歌手,他的陈芝麻烂谷子,他的家庭背景、身高、体重,你肯定都知道。我也是,我就喜欢这些动植物、生物,了解它们,对我是一种放松。有爱好就有动力,每天都会积累。”

所以,张辰亮对生物的了解,是出于热爱。他对《海错图》的考证,也是出于兴趣。只是因为中学时在故宫偶遇了《海错图》,从此以后就对它再难忘怀,于是,有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海错图笔记》。

△博物男神张辰亮

学过地理知识的人都听说过一句话——“三分陆地,七分海洋”。在我们居住的这颗星球上,海洋的总面积约占地球表面积的71%,远远超过陆地的面积。

那么,作为在大陆上居住的人类,你对海洋有多少了解呢?

也许你亲眼观赏过一望无际的大海,也亲口品尝过一些美味的海鲜,但你见过的海洋生物肯定不多,对它们肯定也不够了解。

去读一读《海错图笔记》吧!它将带你认识一位位新的海洋朋友,或者,将带你重新认识一下你已经认识的海洋朋友,加深你对它们的了解。

▲物种探查图by《海错图笔记》(青少版)

1.海月(介部)

—暗室借光,萤窗映雪

海月,顾名思义,海中的月亮,这天上的月亮我们都见过,海中的月亮长什么样呢?

我们先来看看聂璜笔下的海月,它长这样:

△聂璜所画海月by《海错图笔记》

其实,海月是海月蛤科贝类的统称,就是我们俗称的贝壳的一种。

聂璜在《海错图》中这样描述海月:“海月,亦名海镜,土名蛎盘,生海滩间,壳圆而薄,色白,故以月镜名。”

由此可见,聂璜认为这种海洋生物之所以被叫作海月,是因为它“壳圆而薄,色白”,壳又圆又薄,还是白色的,与天上的圆月相似。

但张辰亮却写道:如果你见过海月蛤的实物,就会发现一个残酷的事实:聂璜的画工不咋样。聂璜的海月,只是勉强似月。而真实的海月,简直和月亮一模一样:每片壳接近正圆,密布一圈圈生长纹,如同月球上的山脉;壳体呈月白色,又薄又平,薄到可以透光,薄到边缘一碰就碎。

读到这里,你一定好奇,真实的海月究竟长什么样子?

答案是这样:

△by《海错图笔记》

果然是薄到可以透光,看起来是不是很神奇?

2.刺鱼(磷部)

—海鱼有刺,一怒成球

刺鱼,是带刺的鱼吗?

聂璜这样描述它:“刺鱼,产闽海。身圆无磷,略如河豚状而有斑点,周身皆刺,棘手难捉。”

通过这番描述,我们对刺鱼的印象大概有这样几点:

1.它的身体是圆圆的。2.它的身上没有鳞片。3.它长得有点儿像河豚。4.它的身上有斑点。5.它的身上全是刺。6.它扎手,所以十分难捉。

所以,刺鱼究竟长什么样子呢?在聂璜的画中,它长这样:

△聂璜所画刺鱼by《海错图笔记》

聂璜画得倒是很形象,跟他自己对刺鱼的描述完全吻合,一丝不差!

那现实里的刺鱼长什么样子呢?有的是这样的:

△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刺豚之一:密斑刺豚,by《海错图笔记》

有的是这样的:

△中国最常见的两种刺豚之一:六斑刺豚,by《海错图笔记》

有的是这样的:

△眶棘圆短刺豚,by《海错图笔记》

还有的是这样的:

△一种刺不可动、始终直立的短刺豚,by《海错图笔记》

从张辰亮给我们提供的图片上来看,刺豚的外表确实跟普通的鱼大不相同,看起来还是很可爱的!它身上的刺看起来也很特别!

其实,身为一条刺鱼,它平时的身体并不是气鼓鼓的,而是修长的。当它的生命受到威胁,被渔民们从海里捞上来之后,它就会立刻大口大口地吞入空气,将自己胀成一个球状,并且直愣愣地竖起全身的刺,好像要准备一场战斗一样!

更有意思的是,因为人们见过刺鱼吞咽空气后变成“气球”,便以为它在水里体积膨胀、全身竖刺时也是因为吞咽了海面上的空气。

但张辰亮给我们解释了真实的原因:刺鱼生活在十几米深的水里,游泳速度又很慢,因此当它碰到敌人时,它是没有时间游到水面上去吞咽空气的,那怎么办?它会在海里吞咽大量的海水,从而达到膨胀竖刺退敌的目的!所以,刺鱼在海里膨胀,不是变成了“气球”,而是变成了“水球”!

张辰亮还告诉我们,刺鱼在人们面前吞咽空气,其实是一种迫不得已的行为,因为被捕捞上来的它们,本来也是想吞咽海水的,但因为离开了水源,所以只能吞咽空气了!

3.海獭(介部)

—水中灵鼬,亦盗亦友

海獭是什么?聂璜对它的描述和绘画都很有意思。

我们先来看看他是怎么描述海獭的:

海獭毛短黑而光,形如狗,前脚长后脚短。

(翻译一下,海獭的毛是黑色的,很短,但是有光泽,形状看起来像狗一样,它的两只前脚比后脚要长)

那,聂璜画出的海獭是什么样的?

呐,是这样:

△by《海错图笔记》

聂璜画的这海獭也太奇特了吧!

那么,真实的海獭是什么样的呢?

张辰亮通过考证,得出了一个结论:聂璜所以为的海獭并不是真的海獭,而是另一种生物:水獭!

为什么呢?

聂璜在《海错图》中说,有位士兵抓到海獭之后,将它送给了一位当地的官员,这位官员爱养动物,见到海獭后十分喜欢,就每天用鱼喂它,喂了两年之后,海獭就很温驯了。

张辰亮对此提出了质疑!海獭非常难养!它基本完全水生,吃海胆、螃蟹和贝类。到现在,中国的动物园都没有能成功饲养海獭的,每次引进以后,都因为饲养条件达不到海獭的生活需要而失败。

所以,在清朝那个时代,一位官员更是不可能靠喂鱼将一条海獭饲养了两年!

所以,《海错图》里的“海獭”并不是真正的海獭!

那它是什么呢?

张辰亮说,它应该是一条水獭!水獭不但非常好养,而且十分喜欢吃鱼,完全符合聂璜对“海獭”的描述。

那么,海獭和水獭分别长什么样呢?

海獭长这样:

△来源《海错图笔记》

水獭长这样:

△来源《海错图笔记》

关于二者,张辰亮有个很形象而有趣的区别方法,那就是看它们的气质:

海獭是蠢呆,永远一副“状况外”的脸;

水獭也呆,但带着灵气和狡黠,不知道它憋着什么坏主意……

对照上面的两幅图,是不是和张辰亮描述的一模一样啊~

去读一读《海错图笔记》吧,你真的会感受到海底生物的有趣与神奇!

海夫人、龙头鱼、海粉虫、金丝燕、撮嘴、飞鱼、刀鱼、盐龙、天虾……

它们都长什么样子?它们身上又有哪些有趣的知识与故事?

翻开《海错图笔记》,你一定会觉得趣味丛生而流连忘返!

好书推荐第14期《流浪的地球》好书推荐第13期《声律启蒙》好书推荐第12期丨《小国王》好书推荐第11期丨《新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好书推荐第10期丨《妈妈的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书推荐第15期海错图笔记丨越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