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陶纪(距今5.00~4.30亿年前),陆生的植物和动物未找到可靠的代表。但在广阔的海域,繁育着大量的各门类无脊椎动物,除寒武纪业已产生的外,某些类群还得到进一步发展,如腕足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海百合、珊瑚和苔藓虫等等。
奥陶纪镜眼虫化石
无脊椎动物中最壮观的是巨形三叶虫的出现,给奥陶纪海洋带来了勃勃生机,它们有的在海底匍匐,有的在水中游移,还有的在水面漂浮,形态多呈椭圆形,一群一群的互相追逐,无不充满情趣。它们主要是湖南头虫、四川虫、永顺湘西虫、巨形列夕虫、小安南虫、高雅小节虫等等。它们品种繁多,形态各异,大小悬殊。它们纵向可分为头、胸、尾三部分,横向也可分为中轴和左右两肋三部分。它们以游泳生活为主,以腐殖质及小动物为食。
三叶虫化石
苔藓虫出现于奥陶纪早期,演化快,属种多。自中奥陶世开始,珊瑚大量出现,有能够组成小型礁体的原始复体珊瑚,还有象牛角状的单体四射珊瑚,如扭心珊瑚、新疆珊瑚等等。腕足类动物在奥陶纪演化也比较迅速,钙质壳的有铰类曾盛极一时,几丁质壳的无铰类则开始衰退。贝体较小,槽、隆发育,腹壳内具匙形台构造的共凸贝群,如掦子贝、三房贝等,多见于早、中期;贝体近于方形、铰合线长,壳饰或粗或细的正形贝群,如鳞正形贝、正形贝等,则分别盛产于奥陶纪的早期和晚期。
苔藓虫化石
奥陶纪海洋中的另一类霸主是软体动物头足类,它们在奥陶纪无脊椎动物中的数量是占优势的群体。有直长形的中华震旦角石(Sinoceras),壳体巨大,一般均有20~80cm长,个别巨大者达到~cm长,因其形状很像竹筍或宝塔,故俗称“竹筍石”或“宝塔石”。化石主产我国中部和南部,如湖南湘西、湖北鄂西等地都有大型中华震旦角石产出,地层时代是中奥陶世宝塔期,因此成为我国华中华南地区宝塔组下部的标准化石,对地层时代对比具有重要意义。还有尾部旋卷,头部直伸的喇叭角石(Litutes),也称薇角石,个体相对震旦角石要小得多,一般长5~15cm,最大者长达80~cm。它们在海底做着各种姿态,竖立时便像是现在山区生长的一支薇菜,阿娜多姿,造成海底的一大景观,美丽极了。它们也时常随波漂荡,伸出长长的触手,捕获各种漂游生物为食。如果遇到劲敌便一下子沉到海底,把头缩进硬壳里躲藏起来。
中华震旦角石化石
奥陶纪的植物是以海里的钙藻为主,偶而造成巨厚的石灰岩层。绿藻类的管藻也繁盛一时。
奥陶纪生态图
未完待续···
本文来源于刘金山著作
?金山地质博物馆简介
?增城地质公园博物馆开馆以来,参观人数火爆!
?探秘广州脊第九篇:莲花山上寻遗迹
?涨姿势│广州的“龙脉”竟然长这样!?
?地质学家刘金山:揭开广州的“龙脉”之谜
?野外考察
?台风不从广州过的原因竟是它
?刘金山在深圳国家地质公园博物馆讲中国玉文化
?年金山地质博物馆受聘专家座谈会实况转播
?金山地质博物馆
第期
玩转地质科考,学习岩矿鉴定
·END·
金山地质博物馆金山地质博物馆:是年成立的全国第一家私人地质博物馆,馆内藏品有3万余件(陨石、化石、石器、矿物、宝石、玉石等)。金山地质博物馆在全国有四个分馆,分别在湖南怀化、广州白云区、广州番禺区和广州增城区。我们长期坚持打造地学科普品牌。本馆宗旨是“以科教兴国为己任,以地质科普为途径,收藏、研究、科普三结合,服务社会,益于人民。”
番禺分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