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有名的就是鳗鱼饭了,当然用来做鳗鱼饭的鳗鱼(日本鳗鲡)已经危在旦夕,所以还是口下留情吧。日本人钟情于鳗鱼饭,因此消耗量极大。
鳗鱼(Eels)体态细长。大概有个物种属于鳗鲡目(Anguilliforme),鳗鲡目的成员分布于世界各地。鳗鱼的生活史非常有特点,从其漂流的幼体开始便开启了漫长的迁徙之路。很多物种在其生活史中会有海水和淡水生活的阶段。
不同的鳗鱼物种体型大小不一,最大的可以超过40斤3米5多长。鳗鱼是肉食性鱼类(carnivorousfish)。有些物种可以有80多年的寿命。
多样性与分类
鳗鱼在分类上为鳗鲡目,属于硬骨鱼类(teleostfish),鳗鲡目现在大概分为15个不同的科(不太统一)。所有的鳗鱼其童年生活都开始于热带海洋中的栖息地,绝大多数的鳗鱼终其一生生活在咸水当中。仅来自鳗鲡属的19个物种会迁徙到淡水当中度过自己大部分的生命时光,然后迁徙回到大海进行产卵。现在很多曾经被认为是严格海生的鳗鱼被证明可以耐受淡水环境,并且有时候会在河口和河流中发现他们。
鳗鱼被认为进化于亚洲的热带海洋然后扩散到了温带水域。其占据了广阔的栖息地,如沿海、深海。所有的鳗鱼都会迁徙回到其原来的热带区域进行繁殖。
摄食
鳗鱼是典型的捕食者,主要以小鱼和无脊椎动物为食。通常,小型鱼类是其食谱上的第一选择,但是非常饥饿的时候也会捕食其他无脊椎动物。鳗鱼的食谱也是随着其生命阶段的不同时期发生变化的,成年鳗鱼会捕食更大型的猎物。一个字“猛”!
生活史
其生活史非常有趣。从胚胎到成体基本概括为四个阶段。首先胚胎会孵育为幼体,然后幼体发育为非常独特的‘柳叶鳗’(leptocephalus)。柳叶鳗幼体可以存活年之久,对于鱼类幼体来说是非常长的幼体期。柳叶鳗扁平透明如柳叶状。当柳叶鳗幼体长到足够大的时候,就会变为玻璃鳗(glasseel)。玻璃鳗的身体仍然是透明的但体态为圆柱状了。当玻璃鳗迁徙到成体所生活的栖息地并不断成长,就会发育为pigmentedelvereels,并最终长成成年鳗鱼。
迁徙
大多数鳗鱼都会在其产卵地和生长地之间经历漫长的迁徙过程。多数情况下,产卵地是不变的,因为繁殖过程是个敏感且复杂的过程,有很多限制性因素。鳗鱼利用那些环境更好(找吃的容易)的栖息地来生活和成长,繁殖的时候还是返回出生地。
鳗目鳗鱼中,只有淡水鳗鱼(鳗属,有16种外加3个亚种)在洄游产卵期的大部分时间是在淡水中度过的。然而,由于它们的产卵区位于公海的近海,它们会洄游回它们在海洋中特定的繁殖地,通常位于数千公里之外。然而,这种神秘行为的进化起源仍然难以捉摸,因为淡水鳗鱼在主要的海洋鳗类中的系统发育位置还不确定。在这里,根据对代表19种鳗科的56个物种的整个线粒体基因组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我们展示了淡水鳗鱼起源于深海的有力证据。淡水鳗鱼在鳗类中占据顶端位置,与各种海洋水中鳗类形成一个高度支撑的单系群。此外,重建树木生长栖息地的结果明确表明,淡水鳗鱼的起源来自深海的中部。这与最近在太平洋中上水域收集到的成熟的日本鳗鱼有显著的一致性,表明它们在产卵区保留了它们的进化起源作为一种行为特征。
淡水鳗的起源
在超过多种鳗鲡鱼类中,仅淡水鳗在淡水中度过其大部分生命时光。但是其产卵地却在远离陆地上千公里的开阔大洋中,因此繁殖的时候它们必须进行漫长的迁徙。但是由于淡水鳗的系统发育位置的不确定性,这种神秘迁徙行为的进化起源一直扑朔迷离。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科学家利用来自56个鳗鱼物种(代表了鳗鲡目的所有科)的全线粒体基因组序列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为淡水鳗的系统学位置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
系统树表明淡水鳗是个独立的支系,并与大洋中层水的海鳗形成姐妹群。建立系统发育树之后,科学家对鳗鱼的栖息地进行了进化推断,相关分析方法可以参考本公号前面发表过的文章鳗鱼吃饭与祖先性状推断(点击蓝色字查看)。结果毫无争议的表明淡水鳗鱼起源于深海大洋。这一点也与从太平洋中收集到了日本鳗鲡(淡水鳗)的发现相佐证。表明这种回到大洋中产卵地的迁徙行为是其保留的进化起源特征。
其实呢,如果没有该系统发育分析,我们也可以大致判断淡水鳗的深水起源。这一点可以参看前面文章系统学研究(三.分支分类学cladisticclassifications)中关于性状极化一段的介绍。
深蓝圈:大洋中层水物种。红色圆圈为淡水物种
Re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