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海洋资源很是丰富,可探测的石油量预计为亿吨,天然气资源为14万亿m,还有可待利用资源“可燃冰”。同时,我国管辖的海域中,渔场为万平方千米,其中20米内的浅海面积为2.4亿亩,可养殖面积为万公顷,已养殖的为71万公顷。
尽管海洋资源比较丰富,但近年来我国的近海渔业资源却大量衰竭,4大渔场已经无鱼可捕,过去曾盛产渔获的渔场,如今产量逐年下降,很多“靠海吃海”的渔民,也只能选择转型才行。
四大渔场中,最为特殊的就是北部湾渔场,这里位于广西近海区域,因历史原因和越南共同管理。早在80年代时,北部湾的海鲜捕捞量为90-万吨,一年输出的海产品量高达30万吨,可见渔获量有多大。
北部湾渔场北临广西,西面是越南,地理上属南海西北部,面积为2.6万平方千米,沿岸的滩涂和浅海面积比较大,海底地势也十分平坦,同时也有着足量的饵料,可用来发展海水养殖。
北部湾是半封闭式浅水湾,可产多种鱼类以及多种虾,很多都是高档海产品,例如鲷鱼、海鳗、蓝圆鲹、斑节对虾等,这里的渔业资源丰富,有着十多个经济渔场,一年四季都可捕捞生产,拖网作业比较适合。同时,这里的贝类资源也十分丰富,例如文蛤、日月贝、珍珠贝、牡蛎等,而著名的合浦珍珠就在这里生产。当然,在海底也有着可观的石油以及天然气资源。
在60-70年代,北部湾渔业发展还很尚可,不过随着长期大量捕捞,这里的渔业资源就此衰退,从60年代到90年代,拖网所捕捞的渔获密度大幅度下降,降幅超70%。而那些优势鱼种如长棘银鲈、红笛鲷的储量也已持续衰退,如今已无法逆转。
到了21世纪开始,北部湾所捕捞的海鱼个头普遍较小,经济价值也比较低,渔获整体小型化、低龄化,从而让渔业资源大幅度衰退。不过即便如此,渔民依旧过渡捕捞渔获,很多渔船更是24小时作业,只为了能获得更多的收益。
其实早在80年代开始,渔民就开始涸泽而渔,为了追求渔获量,作业强度大大增加。还有不少渔民更是用上了“绝户网”,其网眼直径才不过2cm,再小的鱼儿到了网里也很难逃脱,再加上北部湾的海底地势宽广,从而方便拖网作业,结果绝户网所到之处大量鱼类资源被捕获。
还有一些渔民更是用上了高压电捕鱼,也就是在拖地网上接入电流,从而让一片海域内大小鱼通通被电晕电死。
新世纪后,当地政府对这一现象进行了重点打击,从而减少了对渔业资源的损伤。不过海水鱼并非是取之不尽的,长期过量捕捞依旧让鱼儿没有足够的恢复时间,年北部湾真鲷捕捉量高达吨,过度捕捞现象持续严峻。
专家预计,北部湾捕捞强度在60万千瓦以下,超过这一数值就是过度开发。不过年北部湾渔船量高达9.6万艘,功率多达万千瓦,为标准强度七倍,且长期处在超负荷开发中,也难怪北部湾渔获资源紧张。
为了能恢复渔获资源,渔民也出台了多个政策,例如划定禁渔区、幼鱼虾保护区等,还展开了伏季休渔措施,缓解渔业资源的大量衰退。
同时,为了降低捕获压力,我国从2年就加大了对渔船的管控,引导渔民转行,一年发放的补助就高达2.7亿元。
如今的北部湾渔业资源还是没有恢复,这和越南“自由开发”有关,中越渔民一直在这片海域一同作业,双方的水产贸易频繁,然而两国在资源修复上却达不到共识,这让北部湾的资源恢复难度加大。
当然,两国也经常会爆发一些矛盾和冲突,例如越南渔民经常来到我国海域偷捕,不然就是自由捕鱼,导致渔业资源衰竭,如何合理开发北部湾资源一直是难以回避的问题,两国之间于0年划定界限,解决历史遗留问题,但也让我国渔民的作业水域丧失50%以上。
目前越南对渔业资源的休养觉悟不高,对北部湾渔获“虎视眈眈”,一直和中国渔民抢着捕鱼,这让北部湾衰竭速度加快。
如今我国政府也提倡发展休闲渔业,并让很多渔民转换行业,至于北部湾渔场的未来,大家有何看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