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鱼,鱼如其名,它的身体呈带形,细长而扁平,在海水里游动的时候,就像漂在水中的丝带一样,还发着银光。带鱼生活在海洋中,属于洄游性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群栖于海水中下层,晚上又上升到表层活动。它们鳞片退化,背鳍很长,胸鳍小,没有腹鳍,臀鳍鳍条退化呈短刺状,通过摆动身体向前行动;静止时头向上,身体就垂直在水中,如刀似剑。
古人捕捞带鱼的经验十分丰富。每年鱼汛时,他们便到大海中钓带鱼,方法很特别:通常使用一根系在竹竿上、长约三十米的绳子,在上面挂上几百个钓钩,然后将绳子抛入水中,再将竹竿固定在岩石的夹缝里。如果发现绳子有被拖拽的迹象,便立即将它收回。此时,长绳上通常能钓起许多条带鱼。据说,曾有渔人在大海中看到由成百上千条带鱼组成的鱼群,十分壮观。它们首尾相连,后一条带鱼衔住前一条带鱼的尾巴一起游动。这时,只要有一条带鱼咬住鱼饵,它的鳃就会被鱼钩钩住而无法逃脱,在水中不停地挣扎。其他带鱼看到正在挣扎的同伴后,会游过来衔住它的尾巴,想要救它,于是,后面不断有带鱼游过来衔住前一条带鱼的尾巴,但最终它们都被一起钓了上来。
渔人对带鱼这种行为的描述并不完全正确。其实,带鱼非常凶猛,而且十分贪吃,有时甚至会吃自己的同类。它们常常成群活动,看起来是和睦的大家庭,但当一条带鱼遇到危险、在水中挣扎扭动身体时,其他带鱼会争相游过来啃咬、分食它,而不是救它——多么残酷的世界!
《带鱼》古名:带鱼、带是日世叔座中出八带鱼供馔余夙闻未睹即席复成此章明·胡应麟异族来东海,鲜鳞出上都。一身同水荇,八足拟天吴。玉箸餐偏美,金盘荐未孤。当年五侯客,饱饫此君无。[插图]是鱼如剑,精光灿然;凶猛贪吃,分食同类;一鱼上钩,则诸鱼皆相衔不断。文献原文《清宫海错图》带鱼,略似海鳗而薄扁,全体烂然如银鱼。市悬烈日下,望之如入武库,刀剑森严,精光闪烁。产闽海大洋。凡海鱼多以春发,独带鱼以冬发,至十二月初仍散矣。渔人借钓得之。钓用长绳,约数十丈,各缀以钩,约四五百,植一竹于崖石间,拽而张之。俟鱼吞饵,验其绳动则棹舡,随手举起。每一钓或两三头不止。予昔闻带鱼游行,百十为群,皆衔其尾。询之渔人,曰:不然也。凡一带鱼吞饵,则钩入鳃,不能脱,水中跌荡不止;乃有不饵者衔其尾,若救之,终不能脱。衔者亦随前鱼之势,动摇后鱼,又有欲救而衔之者,然亦不过二三尾而止,无数十尾结贯之事。浪传之言,不足信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