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鳗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论鱼圆制作技术二
TUhjnbcbe - 2023/10/30 17:42:00
白癜风用什么药抹 http://m.39.net/disease/a_6160465.html

四、刀工处理

鱼肉中含有20%左右的蛋白质,其蛋白质结构是在二级蛋白质结构的基础上,借助于副键﹣﹣氢键盐键、疏水键等卷曲成更紧密的有规则的空间结构。

因此,亲水基团是分布在分子表面的,可见鱼肉的蛋白质是亲水性的。为了使这些亲水基团更好地暴露出来,我们就应当将鱼肉颗粒斩得越细小、细腻,这样表面积就越大,与水结合的机会就越多,

鱼茸的吃水量也就越多,鱼圆制作出来也就越嫩了。

过去,人们为了便于斩制,往往在斩制过程中洒些水,也有的酒些料酒(说是同时可以去腥),其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效果也是较明显的。但我认为,这是一种不科学的方法。首先无论是酒水,还是酒料酒,都不同程度的增加了鱼肉的含水量,颗粒之间粘着力减少,间隙变大,当刀刃向下用力时,鱼肉颗粒就会向两边自然分开,刀刃与鱼肉颗粒接触机会减少,刀刃作用力不在鱼肉上,达不到应有的效果。因此,这种方法是省力不省功的。在物理学上讲这是不科学的。其次由于鱼肉中增加了含水量,对以后正确掌握鱼肉的吃水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至于洒料酒,可以说对制作鱼圆影响更大。料酒的主要成分是乙醇(酒精),是一种有机溶剂,当它与蛋白质分子接触时,便进入到蛋白质分子中间,破坏蛋白质的分子结构,蛋白质胶体便会脱水分解,失去它原有的性能,鱼茸也就很难打上劲。

另外,洒水后,水分一时很难让鱼肉吸收,有部分水便渗入砧板,由于斩制时,刀刃与砧板的作用,墩味溶于或混杂水中,树砧纤维又将水分挤出,使墩味出现在鱼肉之中,影响鱼圆的口感及色泽。

一般而言,鱼肉在斩制过程中还应注意以下两点:

1.砧墩一定要干净,最好采用新鲜肉皮垫在砧板上,将鱼肉放在上面,其目的是避免木屑混进鱼茸中。如果没有肉皮,采用双手排斩时,其力度保持在中等,双刀平行且垂直下刀,不可使用斜"十"字行刀法,更不能进木屑是不可避免的。

2.鱼肉茸翻身时,应用刀身斜抹,并与砧板略离一定距离;取肉茸时也应分层取制。这制

些都是保证鱼茸粗细均匀、不掺木屑的有效方法。

随着机械化在厨房里的出现,一些厨师为了方便省事,采用绞肉机初绞再斩;应当注意绞肉机传转时会发生热能,传给鱼肉,所以应当少绞几回,特别是夏日,还是用手工斩制为好。

图片来自网络

五、掺水调浆

鱼茸斩制成功后,将鱼茸放入洁净的陶瓷或不锈钢的容器里。最好不要选用砂制和铝质的容器。因为砂表面粗糙,用手调制时由于手指与砂钵之间产生较大的摩擦,指甲便会磨成粉末掺入鱼茸之中;采用铝质容器时会与鱼茸中掺入食盐产生化学反应。这些都不符合卫生要求。我们在掺水调浆时,一般应注意以下几点:

1.根据成品制作要求及鱼肉质量决定掺水数量。鱼圆有时是作为主料汆汤制作汤菜的,如果是清汤鱼圆,制作时掺水应略多些;做空心鱼圆、灌蟹鱼圆等花式鱼圆时,掺水应略少些;倘若作为辅料制作烩菜时,掺水应少些。各种鱼在各种状态下,其吃水量也不一样,鲶鱼、海鳗相对而言多些,青鱼、白条俱中,草鱼、刀鱼偏少些;刚宰的鱼吃水少些,放置过的鱼吃水多些,经过冻制过的鱼吃水量应当更少些。从总体上而言,一般是鱼茸与掺水之比是1:2。不过在制作鱼圆的实际操作时应灵活掌握,千万不可教条。

2.开始掺水时应慢而少,调开后逐步增加,分次加入。鱼茸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是亲水的胶体,其极性基团与水分子之间有很强的吸引力,通过搅拌可增加其极性基团与水分子的接触机会,在搅拌时蛋白质受到强烈的振荡而发生变性,引起轻微的凝固,进而产生微弱的沉淀。使鱼茸变稠,粘度增加。我们在掺水之前,先将鱼茸进行短时间的搅拌,就是为了增加鱼茸的粘性,若此时掺水过多(但也未达到应掺的水量),就会出现"伤水"现象。这是因为鱼茸之间的颗粒让水隔离,缺少了粘性,鱼茸随水而转,颗粒间产生不了摩擦,搅拌对蛋白质引不起强烈的振荡力,鱼茸就不会变稠,粘性也不会增加。不但延长了调浆的时间,有可能还导致鱼圆制作的失败。若慢而少掺水,分次掺入,鱼茸便会边吸水,边粘性增加,粘性增加了,掺进了水又变稀,通过搅拌又变稠,多次反复,效果当然就不一样了。

图片来自网络

另外,还需说明几点:1.鱼茸加盐调制好立即汆制时,掺水应少些;若放置一段时间再汆,掺水可略多些。这是因为蛋白质吸水有一个过程,放置有利于蛋白质的充分吸水。当然,天气热,室温高时另当别论;2.机械搅拌掺水时应多于手工搅拌,由于机械力的作用,鱼茸颗粒间互相碰撞摩擦,使鱼茸更加细腻,黏性更足,吸水量也就要相应增加些。

以上讲的是在一般情况下如何正确掌握吃水量的原则,而实际工作就必须凭借实践经验来灵活运用。实践告诉我们,在鱼圆的掺水过程中也有其规律,这就是当鱼茸掺水相对适应之时,也会出现一种自然现象,不妨观察一下,当鱼茸掺水相对适当之时,用手抄起鱼茸浆,是不是一条线地向下流淌。当鱼浆掺水偏少时,鱼茸的粘性就显得浓稠些,手感的劲力偏大些,此时是很难下淌,下淌的速度也相对偏慢,是成团下淌的;当鱼浆掺水偏多时,尽管再怎么搅动,粘性还是显得稀些,手感劲力不足,此时就像抄水一样,很快下淌,而且一下淌完,留在手中的茸浆也会成滴的滴落下来,而当鱼茸浆掺水适当时,粘稠度适中,再进行搅动,粘稠度也不会增加多少,抄在手中,不会成团下落,也不会一下流淌,而是由于其颗粒间有了适当的粘度,很自然的下淌,速度由快变慢,最后成线状下落。

注明:文章摘自《烹饪知识》,图片来自网络

1
查看完整版本: 论鱼圆制作技术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