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白癜风哪家医院最专业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陈舜臣以创作推理小说、中国历史小说叱咤日本文坛五十余载,但是其文化随笔的价值却常常被忽略。
他曾写道:
“写历史小说时,我希望能详细了解当时的人住在什么样的房子里、穿什么样的衣服以及吃什么食物。因为我认为,如果不清楚登场人物的生活,就很难把握这个人物对外界的感受,以及支配其活动的内心世界。”
他的随笔,恰用生动而又富有哲思的文笔记录下了这些风俗轶事。
今天,小编从陈舜臣的随笔中,摘选了一些描写美食的片段。
一起来品读,从历史与文化中娓娓道来的人间风味。
鱼生
表现鱼生的“鲙”字也写作“脍”。古代辞典《说文》是这样解释的——细切肉为脍。
其实,比曹操的三国时代还要早七百多年的公元前年左右,中国人就开始吃鱼生了。“苍天不负勾践”的那位越王勾践就酷爱鱼生。
勾践曾让厨师做鱼生,正吃在兴头上的时候,吴国军队来了一次奇袭。勾践一时惊慌失措,慌忙之中把来不及吃而剩下的鱼生全部丢入河中。当时他一定在想:虽然打不过,但这么好吃的东西怎能留给敌人。
传说,丢入河中的鱼生变成了小鱼。这小鱼就是“银鱼”。所以,在中国也将银鱼称作“脍残鱼”——剩下的鱼生变成的鱼。另一个名字也叫作“王余鱼”,意思是越王吃剩下的鱼。
不管怎样,细细的、白白的、略微透明的“银鱼”的确很容易让人联想到鱼生。如此说来,春秋时期的鱼生一定切得很细。论语中有“脍不厌细”,意思是说鱼生切得越细越好。
在三国时期很时兴吃鱼生
美食可以让人感动。感动之人便会将感动融入诗中。古老的《诗经》中也曾有,甲鱼要制成羹,鲤鱼要制成鱼生的句子。在曹操的儿子曹植的诗中,也有鲤鱼做成鱼生,胎虾(带虾子的虾)做成汤的句子。
诗仙李白有一首《秋下荆门》的诗。出荆门南下,便可到达盛产美味鲈鱼的地方。
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
剡中,就是现在的浙江省境内,那附近正是鲈鱼的盛产地。但李白却嘻嘻笑言:我此行可不是为了去吃鲈鱼鱼生的,不瞒你说,浙江那里的名山很多,我是去登山的,万万不可误会我呀……
(选自:《鱼生的诗篇——中日食物比较》)
牛肉
阅读史书可知,慰劳外国使节的时候常常会出现“赠牛酒”的句子。
意思当然是馈赠饮料和食物。但馈赠的肉以牛肉为多是肯定的。前来的使节即便是伊斯兰教徒,也不会冒犯忌讳,所以赠送牛肉是最保险的。
但是在这个世界上,伊斯兰教作为宗教诞生之前,中国就已经有拿“牛酒”作为馈赠礼品的习惯了。
《史记》中的《司马相如列传》就有人们争先恐后希望和司马相如交往的记载。“献牛酒以交驩”。公孙弘因生病打算辞官回家,汉武帝也曾用赠送礼物来挽留他,《史记》中记载:“因赐告牛酒杂帛。”看来,赠送的还是牛肉。
《水浒传》中英雄豪杰大口喝酒吃牛肉
古代中国人是怎么吃牛肉的呢?有一本名叫《礼记》的书,书中记载了各式各样的烹饪方法。其中有一种称为“渍”的生肉菜肴。将牛肉切成薄片,认真仔细地去掉肉筋,然后用酒腌制。经过一夜“去腥”之后就可以吃了。
《三国演义》中以青梅为佐酒之物
那时的调料是盐和青梅,即当时的菜肴多使用盐和青梅,因此使用“盐梅”这个词便是代表“调制”的意思。
(选自:《牛论》)
鳗鱼
我曾以为,作为夏季美食,将梅果醋等浇在切成薄片的冰镇海鳗上,东京人也一定会垂涎欲滴的,可令我费解的是这种吃法直到现在仍仅限于关西。
说来说去,对关东味觉的点评似乎令人十分纠结。但是,就烹饪方法而言,高超的烹饪技巧关东并不比关西少。例如,蒲烧鳗鱼就是最好的例子。
抹上酱汁烤出来的鳗鱼称为蒲烧鳗鱼。在关东地区,抹酱汁之前要先把鳗鱼蒸一下。关西地区则不蒸,而是直接抹上酱汁进行烧烤,因此关西地区的蒲烧鳗鱼会让人感到脂肪过多、油腻。两者比较,还是江户风味的蒲烧鳗鱼更胜一筹。
鳗鱼属于无鳞鱼,其鱼腥味很重。话说中国的鳗鱼料理,通常是先用生姜和其他香料去其腥味,或拌入料酒和酱油之后上屉蒸熟,没有蒲烧鳗鱼的做法。蒲烧鳗鱼应是日本独特的做法,但其做法从何时开始却无从查证。
“苦夏消瘦之进补,可食鳗鱼。”这是大伴家持在《万叶集》中吟咏的一句和歌,但如何食用鳗鱼,《万叶集》并没有告诉我们。
(选自:《味觉漫谈》)
螃蟹
醉蟹虽然也很好吃,但我更喜欢简单蒸出来的那种清淡的螃蟹。在苏州吃到的是清蒸,在南京和杭州则是清煮。
当然,吃螃蟹要自己动手剥蟹壳。由于蟹壳坚硬,所以有的地方还会给你准备一个迷你案板和小锤子等。
在餐厅里,到处都能听见“咚、咚、咚”砸蟹壳的声音,一位坐在旁边无邪自在的食客,忽然冲着我说了一句:“哈哈哈,我在吃螃蟹。”那情景实在童趣得很。
《红楼梦》中甄士隐中秋宴请贾雨村
直接动手吃螃蟹,手指无论如何都会沾上蟹腥味。为了消除这种味道,店家会端上用菊花叶沏好的一盅热水放在旁边的桌子上。南京饭店用的不是菊花叶,而是煮好的菊花花瓣水。对消除蟹腥味而言,这实在是太绝妙了。
蟹与菊,代表着相同季节的两物,给我们平添了不少食趣。
(选自:《江南美味——杂谈》)
最后的晚餐
最后的晚餐会放在什么季节不得而知,但希望它是盛产竹笋的季节。因为只有竹笋无论你如何保存都不会带有生涩之味。将竹笋切成细丝,只需过油烹炒即可。
也许有人曾经生怕闹肚子,搞得腹痛难耐,不得不强忍嘴馋的欲望尽量少食,但在最后的晚餐上,恐怕就无需顾及肠胃了吧。这种大义凛然的想法,虽不及石田三成(注:丰臣秀吉的爱将,死于德川家康之手)那流芳千古的美谈,但事到如今何尝不是自己说了算呢。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一天有人从北京坐飞机来日本,那就拜托带一只北京烤鸭;如果有人从上海坐飞机来日本,就算和季节有关,那也一定要拎上几只上海大闸蟹。要知道这是最后的晚餐,就算有冷冻大闸蟹,也拜托千万要带鲜活的回来。
还有,就是长江的鲥鱼。不过,能品尝鲥鱼的季节很短,这不免让人有些忧虑。若鲥鱼鳞下有肥美的油脂,请记得一定要清蒸。鲍鱼、鱼翅、海参都要备齐,但无需很多。这可是中国菜肴的三件法宝。
之所以提到这三件法宝,绝不是仅仅出于对它们的敬意,作为出生在海产品批发商人家的我,品尝这三种极品美味恰似回首人生的一种寄托。
鲍鱼中,日本五岛出产的明鲍可谓极品。日本南部吉滨出产的鲍鱼也不错。不过每当我与鲍鱼相遇,都会想起曾经发生在海边竞买鲍鱼的失败。提起鱼翅,则一定能想起由于没有充分干燥就装船而引起索赔的事件等。我呷了一口五粮液,一边想:
万幸,我选择了当作家,我的确全无经商之才呀。
(选自:《最后的晚餐》)
陈舜臣随笔集:年的便笺+披蝶而舞+爱唠叨的幸兵卫+随缘护花+麒麟之志+桃李章(套装共6册)京东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官方店旗舰店¥.6购买